1985年的一个夏日午后,茶馆里弥漫着茉莉花香。张卫国手心冒汗,小心翼翼地推过一盒点心。对面坐着的李秀兰只瞥了一眼,眼神便定格在包装盒上模糊的生产日期。空气凝固,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然而,她只是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:“点心扔了,你这人我瞧得上。”
01
1985年的春天,对于张卫国来说,是充满了催婚焦虑的春天。他今年二十八,在市里的轧钢厂干了十年,铆焊车间的技术骨干,人老实,手艺好,可就是个人问题迟迟没解决。
他不是没谈过,厂里几个姑娘,不是嫌他木讷,就是嫌他家境一般。眼看着同批进厂的兄弟们孩子都能打酱油了,他妈王大娘的嘴就没停过。
王大娘是个地道的家庭妇女,一辈子操持家务,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早点娶妻生子,给她抱上孙子。
每天饭桌上,王大娘的筷子敲得比平时响,话里话外都是“隔壁老李家的孙子都会背三字经了”、“你张叔家的闺女都出嫁了”、“你看看你,再不抓紧,黄花菜都凉了。张卫国听得耳朵都起了茧子,可他能怎么办?
条件摆在那儿,他不善言辞,也不懂得花言巧语。
这不,前几天,王大娘托了七拐八弯的关系,终于联系上了城里有名的李婶。李婶是出了名的媒婆,手底下撮合了几十对姻缘,口碑极好。
王大娘把张卫国夸得天花乱坠,什么“踏实肯干”、“孝顺顾家”、“技术工人有铁饭碗”,就差没说他是金子做的了。李婶听得直乐,拍着胸脯保证:“王大姐,你放心,我李婶出马,一个顶俩!
我手里头正好有个条件不错的姑娘,叫李秀兰,家里是搞教育的,人长得也周正,关键是明事理,不图虚的!”
张卫国听了,心里既紧张又期待。这是他今年第三次相亲,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。第一次,他带了厂里发的劳保手套,结果姑娘觉得他太土气;第二次,他想表现得活泼点,结果说了几个冷笑话,把姑娘逗得提前离场。
这次,他决心吸取教训,不求出彩,但求稳妥。
为了给李秀兰留下个好印象,张卫国琢磨了半天。他想买点像样的礼物,可手头实在不宽裕。工人工资是固定,除了上交家用的,自己也剩不了多少。他逛了百货大楼,看着那些精致的糕点、水果罐头,心疼地摸了摸口袋。
最后,他去了厂子附近的小卖部。小卖部老板娘跟他熟,看他为难的样子,悄悄给他推荐了一盒“处理品”点心。
“卫国啊,这盒点心,是前两天从外地调过来的,包装有点旧,不影响吃,我给你打个折,便宜点。”老板娘是个热心肠,看张卫国老实,也想帮他一把。
张卫国看着那盒包装略显陈旧的散装点心,上面印着模糊的生产日期。他没多想,只觉得能省点钱是点钱,毕竟是第一次见面,意思到了就行。
他付了钱,揣着点心盒,心里想着,等见了面,再好好介绍一下这盒点心是“外地特产”,显得自己有心意。他没注意到,那模糊的生产日期,其实已经悄悄地划过了保质期的红线。
他小心翼翼地把点心盒放在家里最干净的柜子里,生怕弄脏了。王大娘看到那盒点心,还特意拿起来瞧了瞧,嘴里念叨着:“哎哟,这盒子是旧了点,不过点心嘛,心意最重要。”
张卫国笑笑,心里对明天的相亲充满了忐忑和一丝期待。他甚至为此特意去理发店剪了个板寸头,把唯一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衬衫熨烫得笔挺。他想,他能做的,都做到了。剩下的,就看缘分了。
02
相亲的日子终于来了。张卫国提前半小时到了约定好的茶馆,选了个靠窗的位置。他心里紧张得像揣了只兔子,手心直冒汗。他不断地用衣袖擦拭着手心,生怕自己失礼。
茶馆里人声鼎沸,茶香与烟草味混杂,他却一点也闻不出来。他的目光紧盯着门口,生怕错过。
大概过了十分钟,一个身穿碎花连衣裙的姑娘走进了茶馆。她不算惊艳,但胜在气质清爽,一头乌黑的辫子垂在身后,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。张卫国一眼就认出她,正是李婶描述的李秀兰。
他赶紧站起身,有些笨拙地打了个招呼:“李……李秀兰同志,你好,我是张卫国。”
李秀兰落落大方地走到桌前,坐下。“张卫国同志,你好。”她的声音清脆,带着一丝从容。
张卫国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。他赶紧把准备好的点心盒推到她面前,声音有些不自然:“李秀兰同志,这是我给你带的点心,一点心意。”
李秀兰的目光落在点心盒上。那包装盒确实有些旧了,边角微微翘起,上面的花纹也有些褪色。她伸手拿起盒子,翻转过来,眼神落在生产日期上。那一瞬间,她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,随即又恢复了平静。
张卫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。他看到她脸上的表情变化,心里咯噔一下。他知道,这盒点心可能出了问题。但他实在想不出,能出什么问题。难道是包装太旧了?他刚想解释,那盒点心是“外地特产”,但话到嘴边,又咽了回去。
李秀兰将点心盒轻轻地放回桌上,然后抬起头,目光直视着张卫国。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,没有丝毫的嘲讽或不屑。
她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,用一种平静得近乎调侃的语气说出了那句让张卫国永生难忘的话:“点心扔了,你这人我瞧得上。”
那一刻,张卫国只觉得脑子里“轰”的一声,所有的紧张、羞赧、不安,都被这句话震得烟消云散。他愣愣地看着李秀兰,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作何反应。
他想过她会嫌弃,会礼貌地拒绝,甚至会拂袖而去,但唯独没想过,她会说出这样一番话。
“扔……扔了?”张卫国结结巴巴地重复了一遍,脸上的表情写满了不可思议。
李秀兰看着他窘迫的样子,忍不住笑了。她的笑容很干净,带着一股洒脱。“嗯,扔了。过期点心,吃了要拉肚子的。”
“过……过期了?”张卫国这才反应过来,他猛地拿起盒子,仔细去看那模糊的日期。果然,生产日期是去年,保质期只有半年。他瞬间涨红了脸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他想向老板娘问个清楚,但现在显然不是时候。
他只觉得无地自容,相亲带过期点心,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!
“抱歉,李秀兰同志,我……我不是故意的,我不知道它过期了,小卖部老板说是处理品,我以为……”他语无伦次地解释着,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。
李秀兰再次摆了摆手,打断了他的话。“没事,小事一桩。”她端起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,“比起点心,我更关心人。张卫国同志,你不用紧张,我们随便聊聊。”
她的坦然和豁达,让张卫国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。他看着她,忽然觉得眼前的姑娘跟别人都不一样。她没有计较他的失误,没有嘲笑他的窘迫,反而直接点出问题,并给予了最直接的肯定。
这种不拘小节,却又直击人心的态度,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。
接下来的谈话,气氛变得轻松了许多。李秀兰问了他的工作情况,家里的情况。张卫国也渐渐放开,老实巴交地回答着。他发现李秀兰很健谈,也很幽默,她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有趣的问题,让他不自觉地参与到对话中。
他甚至主动讲了几个厂里的趣事,虽然还是有些磕巴,但至少不再是僵硬地回答。
离开茶馆时,夕阳西下,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。张卫国手里依然拎着那盒过期点心,但他已经不再觉得它沉重。相反,这盒点心,似乎成为了他们之间一个独特的、充满趣味的开场白。
03
回到家,王大娘已经等得望眼欲穿。一看到张卫国进门,她就迎了上来,急切地问:“怎么样?怎么样?姑娘瞧着怎么样?人家对你印象如何?”
张卫国把手里的过期点心盒往桌上一放,叹了口气。“妈,别提了,我把事情办砸了。”
王大娘一听,心立刻凉了半截。“怎么了?人家姑娘没看上你?”她拿起桌上的点心盒,疑惑地打量着。“这盒子是旧了点,但也不至于……”
“妈,这盒点心,过期了。”张卫国沮丧地说。
王大娘手一抖,差点没把点心盒摔在地上。“什么?过期了?”她的声音瞬间拔高了八度,脸上写满了震惊、愤怒和一丝丝的绝望。“你这孩子,怎么这么不长心!相亲带过期点心,你这不是让人家看笑话吗?
哪个姑娘能瞧得上你!”她气得直拍大腿,连声埋怨张卫国的不靠谱。
张卫国低着头,任由母亲数落。他知道自己理亏,心里也憋屈。可还没等王大娘骂完,他忽然抬起头,低声说了一句:“但是,妈,她说,点心扔了,人瞧得上。”
王大娘的声音戛然而止。她瞪大了眼睛,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。“你说什么?她说什么?”
张卫国把李秀兰那句原话复述了一遍,然后把相亲的经过,包括李秀兰的反应、她轻松的谈吐,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大娘。王大娘听着听着,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神色。
“这姑娘……这姑娘倒是个稀罕人啊!”王大娘喃喃自语。她一辈子精打细算,见惯了市井小民的斤斤计较,也深知姑娘们对物质条件的看重。能对过期点心一笑置之,甚至反过来肯定张卫国的,确实少见。
她上下打量着儿子,仿佛第一次认识他。
“是啊,妈,我觉得她跟别的姑娘不一样。”张卫国心里的那点希望又重新燃了起来。
王大娘沉吟片刻,最终点点头。“行,这事儿我回头再跟李婶打听打听。不过卫国,你可得抓紧了,这样的好姑娘,可不好找!”
而另一边,李秀兰回到家,她的母亲李妈妈和父亲李老师正在饭桌前等她。李妈妈是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,一看到女儿就问:“怎么样?那轧钢厂的小张,人咋样?”
李秀兰笑着把过期点心的事讲了一遍。李妈妈听了,先是愣了几秒,随后爆发出一阵大笑。“哈哈哈,秀兰啊秀兰,你这眼光可真够独特的!过期点心都敢往外送,这小伙子是真够实诚,还是真没心眼啊?”
她一边笑一边摇头,觉得这事儿简直是闻所未闻。
李老师则显得比较沉稳,他推了推眼镜,若有所思地问:“那你怎么看?真的瞧得上他?”
李秀兰收敛了笑容,认真地说:“妈,爸,我觉得他挺好的。他很老实,也很紧张,一看就是不怎么会跟女孩子打交道的那种。点心过期,我觉得他可能真是不知道,或者太节俭了,没多想。但是他没有遮掩,也很真诚。
而且,他没有因为我的话就觉得没面子,反而更放松了。我觉得,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。”
李妈妈停止了笑声,看着女儿。她知道女儿向来有主见,而且对感情的事看得比别人透彻。李秀兰之前也相亲过几次,有的男方条件优越,谈吐风趣,但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“之前那个小王,开着小汽车,请你吃西餐,你嫌人家太油滑;那个小李,大学毕业,工作体面,你又嫌人家太算计。现在这个张卫国,带着过期点心来相亲,你倒看上眼了。”
李妈妈摇摇头,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,但更多的,却是对女儿选择的尊重。
李秀兰想起之前那些相亲对象。有的一见面就吹嘘自己的家底,有的言谈举止间透露着对女性的轻视,有的则显得过于精明,让她觉得相处起来太累。
她想要的,不是锦衣玉食,而是一个能让她感到安心、放松,可以做真实的自己的伴侣。张卫国虽然有些笨拙,但他的真诚和朴实,却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。
“妈,爸,过日子不是演戏。他实诚,我踏实。我觉得,这才最重要。”李秀兰轻声说。
李老师点点头,赞许地看了女儿一眼。“秀兰说得对。婚姻是长久的陪伴,人品比什么都重要。既然你觉得他值得,那我们就支持你。”
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,李秀兰心里松了口气。她知道,这过期点心,反而成了她筛选未来伴侣的一块试金石。她看上的,从来都不是外在的包装,而是包装下那颗真实而纯粹的心。
04
有了李秀兰那句“你这人我瞧得上”,张卫国的心里就有了底气。第二天,他特意找到李婶,表达了自己对李秀兰的好感,并希望能继续交往。李婶听了,乐得合不拢嘴,直夸张卫国眼光好,又把李秀兰的优点夸了一通。
“那姑娘确实不一样,不看那些虚头巴脑的,就看人!”李婶拍着胸脯保证,会把张卫国的意思传达到。
很快,李婶就带来了好消息:李秀兰同意继续交往。张卫国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。他开始琢磨着,怎么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,让李秀兰看到他除了老实以外的优点。
他首先想到的,就是做点什么弥补上次的“过期点心”事件。他特意去糕点铺子买了一盒新鲜出炉的桂花糕,又去水果店称了几斤当季的桃子,打算送过去。然而,他刚走到李秀兰家楼下,又犹豫了。
上次的教训还在眼前,如果再送东西,会不会显得他太刻意,或者让李秀兰觉得他还是停留在物质层面?
他踌躇了半天,最终决定,这次不送礼,而是用行动来表达。
机会很快就来了。几天后,李秀兰的单位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,搬运一批旧图书到郊区的仓库。她父亲李老师身体不好,她一个人有些吃力。
张卫国听李婶偶然提及此事,二话不说,请了半天假,骑着他那辆老旧的二八大杠,赶到了李秀兰的单位。
当李秀兰看到张卫国满头大汗地出现在她面前时,她有些惊讶。“张卫国同志,你……你怎么来了?”
张卫国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。“我听李婶说你们单位在搬东西,就寻思着,我力气大,来帮帮忙。”
李秀兰看着他憨厚的笑容,心里涌过一股暖流。她没有拒绝,只是轻声说了句:“谢谢你。”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张卫国展现了他作为轧钢厂铆焊工人的强壮体魄。他一个人扛起几大箱书,来回穿梭,比单位里的小伙子们都麻利。他话不多,但干活却非常卖力,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衫,却毫无怨言。
李秀兰则在一旁帮忙清点,不时递给他毛巾和水。
休息的时候,李秀兰递给他一杯凉茶。“张卫国同志,你歇会儿吧,别累着了。”
张卫国接过茶,仰头喝尽。他看着李秀兰,忽然觉得,和她在一起,即使只是这样默默地干活,也觉得很舒服。他不再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紧张,反而能自然地聊些家常。
“你们这书可真多,得搬到什么时候啊?”张卫国问。
李秀兰笑笑:“是啊,都是老教材,得整理好了,以后兴许还能用上。”
通过这次义务劳动,李秀兰看到了张卫国身上除了“老实”之外的更多闪光点:他的勤劳、他的热心、他的默默付出。她发现他虽然不善言辞,但却是个行动派。
他不会说甜言蜜语,但会在你需要的时候,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你身边,用最朴实的方式提供帮助。
此后,两人见面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。他们不再去茶馆,而是选择在公园散步,或者去电影院看一场老电影。张卫国会提前去电影院排队买票,然后等李秀兰下班。他会特意把自行车擦得锃亮,载着她穿梭在城市的街巷。
有一次,他们走在路上,突然下起了小雨。张卫国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,递给李秀兰。“你披上,别感冒了。”
李秀兰接过外套,看着他被雨淋湿的肩膀,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。她发现,和张卫国在一起,她感受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,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温暖和踏实。
他就像一座沉默的大山,虽然不张扬,却能给她带来最坚实的依靠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两人的感情在这些平凡而真实的互动中,悄然生长。他们聊工作,聊生活,聊对未来的憧憬。张卫国第一次发现,原来和女孩子聊天也可以这么轻松,这么愉快。
李秀兰也发现,张卫国虽然憨厚,却有他独特的幽默感,偶尔也能说出一些让她捧腹的话。
他们彼此了解得越深,就越发觉得对方是那个对的人。李秀兰欣赏张卫国的真诚和责任感,张卫国则被李秀兰的明事理和豁达所吸引。他知道,她不是那种看重表面功夫的姑娘,而是一个真正懂得生活,懂得品味真情的人。
而这种默契,让他们对彼此的感情,也越来越笃定。
05 ()
就在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,水到渠成之际,一个不速之客的出现,给他们平静的关系投下了一颗石子。
那是厂里一次庆祝活动,张卫国带着李秀兰参加。李秀兰的出现,很快吸引了在场不少人的目光。她虽不施粉黛,但气质出众,谈吐优雅,即便是在一群穿着朴素的工人中,也显得格外耀眼。
这其中,就包括了厂里新调来的办公室主任,马科长。
马科长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干部,大学毕业,西装革履,戴着一副金丝眼镜,谈吐不凡。他一向自视甚高,觉得厂里那些普通女工都配不上他。一见到李秀兰,他眼睛就亮了。
他主动上前搭讪,言语间尽显风度,还时不时地卖弄自己的学识和家庭背景。
“李老师是吧?我叫马胜利,办公室主任。早就听闻教育系统人才辈出,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马科长脸上挂着招牌式的笑容,他举起酒杯,示意性地向李秀兰致意。
李秀兰礼貌地回应,但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张卫国。张卫国站在一旁,看着马科长熟练地与李秀兰攀谈,心里一阵阵地发紧。他知道马科长条件好,家世背景也比他强得多。自己只是个铆焊工,拿什么跟人家比?
马科长显然也注意到了张卫国,他轻蔑地瞥了一眼张卫国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。“这位是?”
张卫国还没来得及开口,李秀兰便主动挽住了他的胳膊,语气坚定而温柔:“这是我对象,张卫国。”
马科长的笑容僵在脸上,他没想到李秀兰会如此直接。但他很快恢复过来,眼神中闪过一丝不甘。“哦?原来是张同志。幸会幸会。”
他伸出手,敷衍地握了一下张卫国的手,然后又转向李秀兰,“李老师,方便的话,改天我请你和张同志一起吃个饭,也算尽地主之谊。”
李秀兰客气地拒绝了,但马科长并没有死心。此后几天,马科长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李秀兰单位附近,以各种理由找她说话,甚至直接给她送花,搞得人尽皆知。他的攻势猛烈而直接,甚至通过各种关系,打探李秀兰的喜好。
更糟糕的是,马科长的家人也出面了。马科长的母亲,一位退休老干部,亲自到李秀兰家拜访,明里暗里地暗示,马家在城里有几套房子,马科长前途无量,能给李秀兰带来更好的生活。
李妈妈虽然嘴上说尊重女儿的选择,但面对马家的条件,心里也开始动摇了。她开始在李秀兰耳边念叨:“秀兰啊,马科长确实不错,有文化有前途,比小张强多了。你再好好考虑考虑?”
张卫国听闻这些,心里像压了一块巨石。他知道,自己能给李秀兰的,只有一颗真诚的心和一份稳定的工作。而马科长能给的,是这个年代稀缺的物质条件和看得见的光明前途。他开始变得敏感多疑,甚至有些自卑。
他问李秀兰:“秀兰,马科长是不是比我好?他能给你更好的生活……”
李秀兰听到这话,心里有些难过。她知道张卫国是真心为她好,但这种自卑和不自信,却让她感到一种无力。她试图解释,试图安慰,但张卫国心中的那根刺,却越来越深。
一次,张卫国在厂里加班,同事们闲聊时,提到了马科长追求李秀兰的事。有人阴阳怪气地说:“老张啊,人家马科长有背景有文化,你一个铆焊工,拿什么跟人家争?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啊!”
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扎在张卫国的心上。他回到家,看着王大娘期盼的眼神,再想到自己和李秀兰的未来,忽然觉得一片渺茫。他开始失眠,白天工作也心不在焉。
终于,在一个周末,张卫国鼓足勇气,约李秀兰出来。他想把一切都说清楚,他想知道,李秀兰到底会怎么选择。他心里很清楚,如果李秀兰选择马科长,他会理解,也会放手。但他的心,却痛得厉害。
他们在公园里坐下,气氛有些沉重。张卫国深吸一口气,眼神复杂地看着李秀兰,艰难地开口:“秀兰,马科长的事……你考虑清楚了吗?我……我能给你的,真的不多。”他的声音有些颤抖,带着一丝绝望。
李秀兰看着他,目光里带着一丝心疼,一丝失望,但更多的是坚定。她没有立刻回答,只是静静地看着他。公园里,秋风吹过,落叶纷飞。他们的未来,似乎也如同这落叶般,飘摇不定。
06
李秀兰看着眼前这个因爱而变得脆弱的男人,心头一阵酸涩。她知道张卫国是真的爱她,才会如此患得患失。但她也明白,如果他不能克服内心的自卑,他们的关系终究会面临巨大的考验。
她伸手握住张卫国那双粗糙而温暖的手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卫国,你听我说。马科长条件确实好,他能给我带来很多你现在给不了的东西。但那些,都不是我最看重的。”
张卫国猛地抬起头,眼神中充满了疑问和期待。
“我需要的,是一个能让我安心、能让我感到踏实的人。一个在我遇到困难时,能和我一起面对,而不是只懂得炫耀物质的人。一个能理解我、尊重我,而不是把我当作一个可以展示的物件的人。”
李秀兰的目光清澈而明亮,直视着张卫国的心底。
“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?那盒过期点心,你以为我嫌弃你,可我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?我想的是,这个男人虽然笨拙,却很真诚。他没有花言巧语,也没有刻意伪装。他就是他自己。
我瞧上你,不是因为你多有钱,多有地位,而是因为你这个人,真实,善良,有担当。”
李秀兰停顿了一下,语气变得更加柔和,但力量却更足:“马科长对我再好,他给我的,都是他认为我应该得到的。但他不了解我,他看到的只是我的外表和我的职业。而你,卫国,你看到了我这个人。
你会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默默出现,你会因为我的一句话而认真琢磨,你会因为我的喜好而小心翼翼。这些,才是最珍贵的。”
她紧握住他的手,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鼓励。“卫国,不要妄自菲薄。你给我的,是别人给不了的。是真诚,是踏实,是安心。这些,比任何物质都重要。我李秀兰不是那种拜金的女人,如果我是,我当初就不会选择你。”
张卫国听着李秀兰一字一句的话语,心里的阴霾一点点散去。他感到一股强大的暖流涌遍全身,自卑和不安被彻底驱散。他看着李秀兰那双充满了信任和爱的眼睛,忽然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。
“秀兰……”他声音有些哽咽,千言万语,最终只化作一声深情的呼唤。
李秀兰笑了,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。“所以,马科长那里,我早就拒绝了。我跟他说了,我有对象,而且,我不会改变主意。我爸妈那边,我也会去说服他们。”
听到李秀兰已经拒绝了马科长,张卫国的心彻底放了下来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喜悦。他知道,他遇到的是一个真正懂得他、珍惜他的女人。
“秀兰,谢谢你……谢谢你相信我。”他激动地说。
李秀兰摇摇头:“傻瓜,是我们彼此相信。”她看着他,眼神中带着一丝羞涩,又带着一丝期待,“卫国,你愿意娶我吗?”
张卫国愣住了,他没想到李秀兰会如此直接。巨大的幸福感瞬间将他淹没,他甚至感到有些眩晕。他猛地站起身,拉住李秀兰的手,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:“我愿意!我一百个愿意!秀兰,我一定会让你幸福的!”
公园里,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,将两人的身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。
接下来的日子,李秀兰果然回去说服了父母。李妈妈虽然一开始还有些不甘心,但在李秀兰的坚持和李老师的开导下,最终也接受了张卫国。
她看着女儿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,知道自己这个女儿,虽然选择的路有些不同,但那份坚定和满足,却是任何物质都无法给予的。
张卫国也带着李秀兰回了家,王大娘对这个“稀罕”的未来儿媳妇简直是百般满意。她拉着李秀兰的手,嘘寒问暖,越看越觉得这姑娘明事理,懂分寸,比那些只会挑剔的姑娘强了不止一百倍。
1985年的秋天,张卫国和李秀兰的婚礼在厂里简朴地举行。没有豪华的婚宴,没有昂贵的婚纱,只有几桌家常菜,和亲朋好友的真心祝福。李秀兰穿着一件裁剪合体的红色连衣裙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张卫国则穿着他那件最干净的白衬衫,虽然有些旧了,但在他看来,却是他最珍贵的“嫁衣”。
交换戒指时,张卫国的手有些抖,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枚简单的银戒指套在了李秀兰的手指上。李秀兰则温柔地回握,眼神中充满了爱意和承诺。
婚礼上,李婶作为媒人,笑着打趣道:“这俩孩子啊,缘分就是这么奇妙!一个带了过期点心,一个却说瞧得上人!这不,就成了!”
亲朋好友们都善意地笑了起来。那盒过期点心,不再是尴尬的象征,反而成了他们爱情故事中一个独特的、充满温情的注脚。它见证了一个不看重物质、只看重真心的开始,也预示着一段朴实而坚韧的婚姻。
07
新婚生活,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,而是充满了家长里短的琐碎。张卫国和李秀兰住进了厂里分的一间小平房,面积不大,采光也不好,家具都是最简单的几样。
但李秀兰却把这个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,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,墙上贴着他们新婚的喜字,处处透着温馨。
起初,张卫国有些不适应。他习惯了单身汉的粗糙生活,衣服随手一扔,碗筷堆着不洗。但李秀兰从不抱怨,她只是默默地把一切打理好,然后用温柔的语气提醒他:“卫国,衣服放好,我帮你洗了。”
、“碗筷吃完就洗,省得招虫子。”
张卫国看着她忙碌的身影,心里充满了感激。他开始学着主动帮忙,洗碗、扫地、倒垃圾。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,但李秀兰从不嘲笑,反而耐心指导。渐渐地,他发现自己也爱上了这种为家庭付出的感觉。
生活并非一帆风顺。1986年,厂里效益不太好,工人工资有所下降。张卫国心里着急,怕李秀兰跟着自己受苦。他偷偷地去跑兼职,晚上帮人卸货,白天照常上班,累得回家倒头就睡。
李秀兰很快就察觉到了他的异常。她心疼地看着他疲惫的脸庞,没有责怪,也没有抱怨。她只是默默地把饭菜做得更可口,给他炖上补身体的汤。
一天晚上,她等到张卫国睡着,悄悄地翻开他的上衣口袋,发现了里面皱巴巴的几张零钱。她知道,这是他兼职赚的血汗钱。她眼眶湿润了,但心里却更加坚定。
她没有声张,而是第二天就去了她父母那里,向李妈妈学起了缝纫。
“妈,我想学做点衣服,给卫国做两件新衬衫,再给家里添置点东西。”李秀兰说。
李妈妈看着女儿认真的样子,心里明白她的用意。她欣慰地笑了,手把手地教她裁剪、缝纫。李秀兰学得很快,没多久就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衣服和布艺品。
她把做好的东西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,虽然赚得不多,但也能补贴家用。
张卫国发现家里添置了一些新东西,李秀兰也有了新的收入来源,他心里既感动又愧疚。“秀兰,你太辛苦了。我……”
李秀兰打断他的话,笑着说:“卫国,我们是夫妻,过日子不就是这样吗?你为了这个家辛苦,我也一样。只要我们心往一处使,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。”
她的理解和支持,让张卫国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力量。他知道,自己娶了一个真正能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。
婚后第二年,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,是个活泼可爱的儿子。张卫国升级做了父亲,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他每天下班就往家里赶,抱着儿子,逗他玩。李秀兰则成了全职妈妈,把孩子和家照顾得无微不至。
然而,婆媳问题却悄然浮现。王大娘虽然喜欢李秀兰,但毕竟是老观念,对带孩子有很多自己的想法。比如孩子哭了要立刻抱,不能让孩子太早学走路,等等。
李秀兰则更倾向于科学育儿,她会看一些育儿书籍,坚持自己的原则。
一次,儿子半夜哭闹不止,王大娘立刻冲进屋里,抱着孩子就往怀里搂。李秀兰想先看看孩子是不是饿了或者尿了,王大娘却不让。“孩子都哭成这样了,你还讲什么科学育儿!赶紧哄哄!”
张卫国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他既不想让母亲不高兴,也不想让妻子委屈。他想了想,走到王大娘身边,轻声说:“妈,秀兰是想看看孩子是不是哪儿不舒服,她也是为了孩子好。”
王大娘虽然嘴上不乐意,但看在儿子的面子上,也没有再坚持。李秀兰则趁机检查了孩子,发现是尿布湿了。她换好尿布,孩子很快就安静下来。
从那以后,张卫国学会了在婆媳之间充当润滑剂。他会在私下里跟母亲解释李秀兰的育儿理念,也会在李秀兰面前夸赞母亲的辛苦。慢慢地,婆媳之间的摩擦减少了,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。
他们的小家,在平凡的岁月中,充满了欢声笑语,也充满了爱的力量。李秀兰的智慧和包容,张卫国的踏实和担当,让他们的婚姻,如同那盒过期点心后意外绽放的真情,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甜蜜和坚韧。
08
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,转眼到了九十年代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,社会面貌日新月异。张卫国所在的轧钢厂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,不再是过去那种铁饭碗的保障。
厂里开始裁员,一些老旧的设备被淘汰,张卫国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他虽然是技术骨干,但新的技术层出不穷,他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抛弃。
下班后,他不再只是回家,而是经常去夜校学习新的焊接技术,或者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。
李秀兰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她知道张卫国身上的担子有多重。她除了继续照顾好家庭,还主动提出去街道办的夜校学习会计知识。她想,多学一门手艺,万一将来张卫国的工作有什么变动,她也能帮衬着。
“秀兰,你每天带孩子,还要做家务,够辛苦了,别再累着自己了。”张卫国心疼地说。
李秀兰笑着摇摇头:“卫国,我们是一家人,共同进步才能把日子过好。你学技术,我学财务,到时候我们俩强强联手,还怕过不上好日子吗?”
她的话,总是充满了力量和乐观。在她的影响下,张卫国也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。他利用业余时间,不仅学习了新的焊接技术,还考取了一些新的职业资格证书。
果然,几年后,轧钢厂进行大规模改制,张卫国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新的证书,被调到了新的现代化生产线,工资待遇也提高了不少。而那些没有及时学习的老工友,则面临着下岗的困境。
张卫国知道,这离不开李秀兰的鼓励和支持。
与此同时,他们的儿子张小刚也渐渐长大,上了小学。小刚是个聪明的孩子,但也有点调皮。有一次,小刚在学校和同学打架,把同学的眼镜打破了。对方家长找到学校,要求赔偿。
张卫国得知消息,气得想揍儿子一顿。他觉得儿子给自己丢了脸。但李秀兰却冷静得多。她先是安抚了张卫国,然后带着小刚去向同学和家长道歉,并主动承担了赔偿。
回到家,李秀兰并没有立刻批评小刚,而是耐心地听小刚讲事情的经过。原来是同学先嘲笑小刚的衣服旧,小刚才忍不住动了手。
“小刚,妈妈知道你委屈,但是打人是不对的。衣服旧没什么,我们家虽然不富裕,但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劳动,光明正大。别人的嘲笑,我们不放在心上,但我们绝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。”李秀兰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。
张卫国在旁边听着,心里对李秀兰的教育方式充满了敬佩。他发现李秀兰总能用最平和的方式,化解家庭中的各种矛盾,无论是婆媳关系,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,她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处理方式。
她不仅是他的妻子,更是他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。她用她的智慧和善良,为他们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空。
1997年,香港回归,全国上下都充满了喜悦和振奋。张卫国和李秀兰带着儿子,坐在黑白电视机前,看着直播画面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他们感受到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感受到了自己小家庭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脉搏。
他们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善。家里添置了冰箱、洗衣机,生活条件好了很多。
李秀兰的缝纫手艺也越来越好,她不再仅仅是给家里做衣服,还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小的裁缝铺,生意虽然不大,但收入稳定,也让她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。
张卫国看着妻子在自己的小铺子里忙碌的身影,心中充满了满足和骄傲。他知道,当初那个带过期点心去相亲的毛头小子,是何其幸运,才能遇到李秀兰这样一位贤惠、智慧又充满韧性的妻子。
他们的婚姻,就像一坛老酒,在岁月的沉淀中,愈发醇厚,散发出独特的芳香。
09
进入新千年,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,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。张小刚也考上了大学,离开了家,去大城市求学。张卫国和李秀兰的家里,第一次感到了一丝空荡。
“卫国,小刚不在家,我这心里空落落的。”李秀兰偶尔会感叹。
张卫国则笑着安慰她:“没事,等小刚放假就回来了。再说,我们俩不是还有彼此吗?”
他们开始有了更多属于两人的时间。张卫国会陪李秀兰去公园散步,去附近的农家乐体验乡村生活,甚至学会了用手机给李秀兰拍照。李秀兰则会陪张卫国看他喜欢的足球赛,给他讲一些大学里的新鲜事。
然而,人到中年,各种挑战也接踵而至。张卫国的身体开始出现了一些小毛病,关节炎、腰肌劳损,都是长期在车间工作落下的职业病。李秀兰看在眼里,心里焦急。
她开始给他炖各种补品,陪他去医院检查,监督他按时吃药,还给他买了一套健身器材,鼓励他多锻炼。
“卫国,身体是本钱,你可得好好爱惜自己。咱们还要一起去看小刚结婚生子呢!”李秀兰总是这样鼓励他。
张卫国看着妻子那双充满关切的眼睛,心里暖洋洋的。他知道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只要有李秀兰在身边,他就有了克服一切的勇气。
与此同时,李秀兰的小裁缝铺也受到了电商的冲击,生意大不如前。很多人都习惯了在网上购买衣服,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。李秀兰有些沮丧,她辛苦经营了这么多年,突然感觉有些力不从心。
张卫国看出了她的心事。他虽然不懂电商,但他知道妻子的手艺好,人缘也好。他鼓励李秀兰:“秀兰,时代在变,咱们也得跟着变。要不,让小刚教你用电脑?咱们可以试试在网上卖衣服啊!”
李秀兰有些犹豫,她这辈子都没怎么接触过电脑,觉得太难了。但张卫国一直鼓励她,儿子小刚也趁着放假回家,手把手地教她如何使用电脑,如何在电商平台上开店。
李秀兰虽然学得慢,但胜在有毅力。她白天打理裁缝铺,晚上就坐在电脑前,一点点学习。张卫国则在一旁陪着她,给她泡茶,帮她查资料。
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李秀兰的网上裁缝铺终于开起来了。她把自己的手工技艺和独特设计融入其中,主打私人订制和复古风格。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口碑,她的网店生意逐渐有了起色,甚至吸引了一些年轻的顾客。
张卫国看着妻子在电脑前忙碌的身影,脸上充满了骄傲。他知道,李秀兰不仅仅是一个贤妻良母,更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女性。她从不被困难打倒,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变化。
他们的儿子张小刚大学毕业后,也面临着在大城市打拼的压力。他曾经因为工作不顺而感到沮丧,打电话向父母诉苦。
“爸妈,我觉得自己太没用了,工作总是做不好,钱也赚不到多少,大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。”小刚在电话里说。
李秀兰接过电话,语气温柔而坚定:“小刚,没关系,谁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呢?你爸当年在厂里也遇到过瓶颈,妈妈的裁缝铺也差点关门。但是我们都挺过来了。过日子就像爬山,总有上坡和下坡。
重要的是,你要记住,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,你背后还有我们呢。无论什么时候,家永远是你的港湾。”
张卫国也在电话里补充道:“儿子,别怕吃苦。当年你妈相亲的时候,我连盒好点心都拿不出来。可你妈没嫌弃我,她看中的是人。人品好,肯努力,就没什么过不去的坎。你只要踏踏实实地干,总有一天会成功的。”
小刚听着父母的话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他想起了父母那段“过期点心”的爱情故事,那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却蕴含着最朴素而深刻的真理。
他知道,父母用他们的一生,给他上了最生动的一课:真诚、坚韧和爱,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。
10
岁月如梭,转眼间,张卫国和李秀兰都已步入古稀之年。他们的头发都已花白,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,但彼此的眼神中,依然充满了爱意和默契。
他们的小家,早已不再是当年那间简陋的平房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他们的努力,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小区,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。儿子小刚也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,娶妻生子,每年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回来看望他们。
每当家庭聚会,其乐融融时,小刚的妻子和孩子们总会缠着他们,让他们讲讲当年相亲的故事。
“爷爷,奶奶,你们真的带了过期点心去相亲吗?奶奶真的说‘点心扔了,人瞧得上’吗?”孙女小月亮睁着大眼睛,好奇地问。
张卫国和李秀兰相视一笑,脸上都漾起了幸福的涟漪。
“当然是真的!”张卫国笑着说,声音中带着一丝得意和怀念,“那时候啊,你爷爷我,就是个傻小子,不懂得讨女孩子欢心。幸亏你奶奶啊,是个有眼光的,没看上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,就看上了你爷爷我这颗真心!”
李秀兰则嗔怪地瞪了他一眼,但眼底却满是笑意。“你呀,也就剩下那点实诚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当年要不是那盒过期点心,我可能还真没机会看到你张卫国同志的真性情呢!”
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,把当年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。那盒过期点心,早已不是尴尬的记忆,而是他们家族中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开端,一个关于真诚和选择的经典故事。
张卫国常常会拉着李秀兰的手,坐在阳台上,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城市。他会感慨:“秀兰,想想咱们当年,谁能想到日子会变成这样啊?”
李秀兰则会靠在他的肩头,轻声说:“是啊,卫国。那时候,我们都没想过会过上什么大富大贵的生活,只是想着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。但现在想想,我们拥有的,比那些大富大贵的人,可能还要多。”
张卫国点点头,深以为然。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,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,但他们却拥有了一段长达几十年的相守相伴,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,以及一份在岁月洗礼下愈发深厚的爱情。
这份爱情,不是建立在物质之上,也不是建立在甜言蜜语之中。它诞生于一盒过期点心的尴尬,成长于柴米油盐的琐碎,坚韧于人生的起起伏伏。它教会了他们,什么是真正的选择,什么是真正的爱。
正如李秀兰当初那句掷地有声的话:“点心扔了,你这人我瞧得上。”她瞧上的,是张卫国那颗纯粹的心,是他的踏实、善良和责任感。而张卫国也用他的一生,证明了她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。
他们的故事,就像一首平淡的歌谣,没有华丽的辞藻,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和情感的真挚。
它告诉世人,真正的爱情,无关乎起点,无关乎物质,只关乎两个人,是否能用真心去对待彼此,用坚韧去面对生活,用爱去温暖彼此的一生。
在夕阳的余晖中,张卫国和李秀兰紧紧地握着彼此的手,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。他们相视一眼,仿佛又回到了1985年的那个夏日午后,那盒过期点心,那个意想不到的相亲,和那句改变了他们一生命运的话语。
真情,永远不会过期。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。
淘配网-股票交易配资-配资知识网-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